本专业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课程建设,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逐步形成质量高、有特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1)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宗旨,适应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多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目前已形成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的课程体系。
(2)以民族学专业理论与方法学习为核心,构建学科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群。开设有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史、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写作、文化人类学理论、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人类学概论、民族学概论、社会学、中国民族志、世界民族志、中国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社会研究方法等22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群。
(3)依照教育部民族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将民族学概论、社会学、中国民族志、世界民族志、中国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写作、社会研究方法等课程认定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
(4)突出民族学专业分层人才培养特色,构建适应员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根据员工自身的学习志趣,员工培养目标分为学术性和应用型,在构建课程群时,根据本专业员工从业特点,开设一些小而活的应用性课程,使员工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课程群分为以考研升学为目标的学术型课程群和以就业求职为目标的实践型课程群。
(5)实施“1234”专业课程建设工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1234”课程建设工程即建设1门市级精品课程,2门重点课程,3门在线课程、4门特色课程。目前本专业有《民族经济学》1门重庆市精品课程,《民族学概论》和《文化人类学》2门校级重点课程;《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三峡文化概论》3门校级在线课程;《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写作》《影视民族学》《民族文化旅游规划与开发》《民俗学》等4门特色课程。
各类课程建设情况 |
类别 |
负责人 |
课程名称 |
市级精品课程 |
东人达 |
民族经济学 |
校级重点课程 |
袁瑛 |
民族学概论 |
陈兴贵 |
文化人类学 |
校级在线课程 |
陈兴贵 |
民族学田野调查实践 |
赵翔宇/田晓波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熊茂松 |
三峡文化概论 |
陈永碧 |
世界民族志(在建) |
茶刘英 |
中国民族志(在建) |
李虎 |
社会学(在建) |
袁瑛 |
民族社会学 |
特色课程 |
陈兴贵 |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写作 |
陈兴贵 |
民俗学 |
袁瑛/董素云 |
民族文化旅游规划与开发 |
陈永碧 |
影视民族学 |
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课程 |
陈兴贵 |
民族学人类学名著选读 |
陈兴贵 |
文化人类学与文化产业 |
李虎 |
中国民族学史 |
李虎 |
民族学人类学理论 |
茶刘英 |
中国民族志 |
茶刘英/董素云 |
中国民族史 |
茶刘英 |
民族地区社会工作 |
茶刘英 |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
袁瑛 |
民族学概论 |
袁瑛 |
民族社会学 |
袁瑛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袁瑛 |
民族地区旅游公共管理 |
陈永碧 |
体质人类学 |
陈永碧 |
影视民族学 |
李霞 |
世界民族志 |
陈永碧 |
语言人类学 |
校级思政课程 |
李虎 |
社会学 |
李虎 |
中国传统文化 |
陈永碧 |
民族考古学 |
陈兴贵 |
人类学概论 |
茶刘英 |
民族生态学 |
董素云 |
民族文化旅游规划与开发 |
双语课程 |
东人达/王蓉 |
东西方文化比较 |
杨翠碧 |
跨文化商务英语 |
课程建设:教学与考试改革 |
负责人 |
课程 |
教改名称 |
级别 |
时间 |
东人达 |
民族经济学 |
《民族经济学》教学改革 |
市级 |
2008 |
佟宝山 |
中国民族史 |
中国民族史教学改革与实践 |
校级 |
2004 |
陈永碧 |
人类学史 |
《人类学史》教学内容优化与教学改革 |
校级 |
2008 |
王孔敬 |
|
民族学专业应用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内容优化 |
校级 |
2009 |
王友富 |
民俗学 |
《民俗学》课程教学与田野实践改革 |
校级 |
2009 |
董素云 |
人类学 |
人类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践研究 |
校级 |
2009 |
袁瑛 |
文化经济学 |
文化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
校级 |
2010 |
陈永碧 |
影视人类学 |
理论、技能和实际应用的综合考察——影视人类学及其实践课程的考试改革 |
校级 |
2015 |
赵翔宇 |
语言人类学 |
《语言人类学》阶段性学业水平测试实践探索 |
校级 |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