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与校级课题50项,科研总经费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42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CSSCI源刊96篇,出版专著、译著20余部;14项科研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bwin手机版登录入口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曾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编辑出版《西南民族研究》(共4辑)、《民族学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集)。
民族学专业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科研活动中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师发展促进机制和平台,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
(1)构建“政研学用”一体化科研合作机制,提升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利用田野调查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借助田野调查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咨政报告,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使推出的成果为社会所接纳,为学术界所公认。
(2)开展开放、多样的教研室活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民族学专业教研室每年至少召开10次以上教研活动,围绕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学改进、科研提升等方面开展研讨,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提高教学质量出谋划策。
(3)构建专业教学组织管理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制度,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从教学过程中的备课、讲授、考核、阅卷、实习指导、论文指导、教学监控等各个环节实行制度管理,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出相应的质量标准要求,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4)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精选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强的教授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成为教学科研团队的骨干力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指导青年教师申请各级各类项目,传授教学经验;发挥博士教授的示范效应,实施“博士工程”,辅导青年教师报考博士,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5)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式,充实和优化教学科研团队。借助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不断优化团队队伍结构;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民族学专家领衔的科研团队,为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专项指导;利用现有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硕士点、科研创新团队、研究机构等平台,为新引进人才提供配套科研经费。